
温州人有着南方人的精明,北方人的豪爽
前年的五月,有机会随国务院体改办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的一个工作组,去浙南考察小城镇改革试点工作,在温州做了五天逗留。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地看了温州。各路工作组在杭州开碰头会时,国家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的朱副主任再三让我谈谈感受,我谈了白山小城镇与温州小城镇的差距,更谈了对温州的印象。
温州有“东方的启动点”之称。这座城市有着惊人的吐纳功能,分布在世界和祖国各地的温州人有100多万,外地在温州的人口也有100多万,这两个100万很能说明问题。人们说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温州人,这话说得一点也不过份。记得在皖南歙县偏僻的深渡镇,就见到一条“温州商业街”;连地处东北边疆的白山,都有数不清的温州小鞋匠和温州人开的“温州小吃”,以及温州名牌服装、皮鞋专卖店。温州的资本原始积累完成得最早,这是温州人最大的骄傲。他们骄傲的是,他们不是靠政策倾斜致富,而是靠自己的勤劳双手。温州人的吃苦耐劳精神是全国闻名的,这和他们的务实、不慕虚荣分不开。温州人热衷于挣钱,也会挣钱;能挣大钱,也绝不嫌弃小钱。他们挣钱有时是按角、分来计算的。不象有的地方有些人,大钱挣不来,小钱不愿挣。温州人不光能挣钱,还不怕露富,不当“土鳖”财主。他们认为钱既然是合理合法挣来的,用不着瞒着谁,更不用不好意思。温州市体改委的一位处长,就开着自家的桑塔那陪同我们下去检查工作。据说那年的“五一”,他和几个朋友驾着私家车穿越五个省旅游。我是小狗泛滥全国,唯独温州没有人练。一位温州市政府的干部这样对我讲,温州人忙着挣钱,没功夫练那“玩艺”。是的,温州人经商、办企业、致富,已经达到专心致志,目不斜视的程度,他们有正事,他们不空虚,他们不无聊。温州人有着南方人的精明,北方人的豪爽。温州人不避讳几年前“温州假鞋遍天下”的丑陋,知耻而后勇,他们敢于正视“杭州焚鞋”的耻辱,敢于告别昨天,奥康人硬是挺直腰板,把奥康鞋堂堂正正摆上了上海南京路,堂堂正正打出了“温州制造”的牌子。这是参观奥康集团时听说的一件很令人感动的事情。
永嘉县瓯北镇与温州隔一条瓯江。奥康皮鞋和报喜鸟西服这样全国闻名的企业都座落在镇里。一个镇里有几个闻名全国的企业,在温州一点也不稀罕。柳市镇是位于乐清湾边的一个小城镇,被称为“温州模式的发祥地”,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的正泰、德力西两个大型民营企业就在这个镇上。这两家企业集团已经成为柳市镇民营经济发展的龙头和中国电器工业行业的中坚。这里有这样一组数据:2000年,柳市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3.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4000美元,财政总收入3.4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1058元;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01家;年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有16个;资产超亿元的村有2个。这才是真正的“小康”。柳市镇所形成的以民营经济为主体,股份合作制为特点的发展路子,被新闻界、经济界、学术界称为“柳市现象”。
温州还有一个特殊现象,就是不向上面要钱。温州人有了钱,要上项目,资金会自己筹集。据说散在温州的民间资金大约有1500亿元以上。正泰集团公司的人讲了他们的老总――年青潇洒的南存辉的一件事,说省委书记张德江到正泰来视察,南存辉不提困难、不要政策,只要求和张德江同志合个影,张德江欣然应允,既然照张象就是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照象能出生产力,又何乐而不为呢?我们在正泰的接待室看到了这张合影,还有***总书记视察正泰的合影。我们还在其他的企业见到了张德江与企业老总的合影。温州原本就不象东北有那么多的国有企业,有那么沉重的包袱。党的十五大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民营企业已经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民营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高达85%。经济分子的活跃,带来经济总量的膨胀与扩张。在温州,注册资本在千万元以上的企业,每年以三位数的速度在增加。温州毫无疑问是中国目前最富的地区之一,是先富起来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