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航母助跑区域经济 看江门之纺织化纤
这里诞生过广东省第一家化纤生产企业,这里形成了全国最大的锦纶6产品生产基地,而且拥有国内首家规模生产间位芳纶纤维的企业。作为全国唯一一个获得“中国化纤产业名城”称号的新会,从聚合到纺丝、织造、染整、印花、服装,30年间聚集众多上下游企业形成的一条完整产业链,以及近百亿元的产值,这有力地证明,新会这个“中国化纤产业名城”的荣誉名副其实。
据新会区经贸局局长黄惠满介绍,目前新会全区有纺织化纤服装企业838家,2006年新会区纺织化纤产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3.76亿元,占全区比重17.17%,利税总额3.13亿元,出口总值3.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2%,成为新会第二大支柱产业。
传统产业勃发巨大潜能
新会纺织化纤产业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近千年前的北宋时期。这个有着厚重历史的传统产业,在新会一直不断得到传承和弘扬。据了解,新会是国内最早开始化学纤维生产的县市之一。1980年,新会成立广东省第一家化纤生产企业。1981年,新会涤纶厂成立。同年,新会无纺布厂成立,这是广东省最早期的无纺布专业生产厂之一。1984年,新会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成为全国首家引进锦纶6生产设备进行生产的厂家。至此,新会纺织化纤产业形成了由涤纶、锦纶、丙纶组成的“三纶”鼎立之势。当时的新会,被国内号称为“中国纺织城”。
新闻网 电子版 PDF版
江门日报 -- 强势媒体·出色新闻
焦点新闻:
· 高考首日无违规违纪 语文作文话"传递" 英语难点在写作(图)
· 申遗表决本月底进行 多家省内外媒体聚焦开平碉楼(图)
· 3年时间打造国内一流公园 东湖公园欲申报国家重点公园(图)
· “轰!轰轰!” 台山引爆一枚60年前日军遗留的炸弹(图)
· 高考,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踩点”的学生信心满怀(图)
· 工薪族:遭遇购房尴尬 工薪阶层:买房为何越来越难?(图)
· 机票的价格跌到低谷 广州-北京飞机票价只需320元?
· 一男子在工作中痛失右前臂 老板同意赔偿后又反悔(图)
1995年,广东彩艳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成为国内首家产业化生产间位芳纶产品的厂家。经过“八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和“九五”期间的稳步增长,新会纺织化纤产业已经形成由“三纶”带动的全面生产格局,其中锦纶切片、涤纶长丝销量位居全国前列。据统计,目前,全区纺织化纤企业有83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85家,占到10%,亿元以上产值企业14家。 小编推荐水泵控制柜、自动供水设备、无负压给水设备、无负压供水设备、变频恒压供水设备、水泵变频控制柜、水泵变频控制箱、变频水泵控制箱首选上海市龙亚水泵厂 上海龙亚耐腐蚀泵制造有限公司 上海市新龙亚给排水设备有限公司转自:国际泵阀贸易网
纺织化纤产业的大发展不仅体现在从数量型向质量效应型转变,同时在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对引进设备和技术的消化吸收、改造创新以及品牌建设等多个领域走在全国化纤行业的前列。美达锦纶是以生产锦纶6系列产品为主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产销量位居全国锦纶行业首位,是目前国内唯一具有锦纶6聚合、纺丝、造就、印花、染整等多功能一条龙生产企业,其发展模式被国家纺织总会称为“新会锦纶模式”。广东彩艳的纤维母粒产量和质量均居全国首位,市场占有率超过60%,曾被誉为“中华之最”。化纤产业的繁荣也带来了服装行业的兴旺。“冠华”、“苹果牌”、“积牌”等一批国际知名品牌企业先后落户新会。
科技创新构筑产业“高地”
一个有着厚重历史的传统纺织化纤区域,为何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整个产业中长保鲜活的生命力,且长时间领跑呢?广东彩艳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会主席邱德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语道破天机:那就是科技创新。
翻开新会纺织化纤产业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发展史,你就不难发现,科技创新这个重要的关键词如影随形地伴随着这个产业的大发展。科技创新是技术设备的领先,是科技人才的重用,更是产品研发的突破,这是新会纺织化纤产业在几十年来的具体发展中对“科技创新”的生动阐释。产业如何进行科研,企业又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新产品?新会纺织化纤产业的做法是:与国内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携手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产学研”模式在产业内的推广和普及,大大增强了新会纺织化纤产业的产品研发能力。
邱德厚告诉记者,广东彩艳通过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先后研制出10多项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并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成果。该企业还成功研制出芳纶生产技术,成为国内首家产业化生产间位芳纶产品的厂家,成功把化学纤维应用领域从民用扩展到军用、工程等领域。
据不完全统计,新会纺织化纤产业每年投入的研究和开发经费达数千万元。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以及重金的投入,使新会很快成为全国纺织化纤产业的科技研发中心。目前新会拥有国家级芳纶工业性试验基地1个,省级差别化纤维工业性试验基地1个,省级纤维母粒技术研究中心1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新会的纺织化纤企业与全国6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技术协助关系,形成了强大的技术创新开发能力。
集群效应带来“万马奔腾”
在广东彩艳、美达锦纶这些行业龙头的带动下,新会区的化纤纺织产业形成“惊涛拍岸、万马奔腾”的强势格局,区域聚集效应逐渐呈现出强大的影响力。
位于潭江河畔的罗坑锦丰工业集中区总面积1500多亩,以纺织化纤企业为龙头,目前已经聚集了10多家企业,其中,龙头企业冠华针织有限公司,去年的年产值达到23亿元,另外还有投资2.4亿元的丰华针织,投资1.8亿元的锦丰科技纤维等大型企业。“罗坑纺织”进入一次新的飞跃,年产值接近40亿元。此外,在今古洲经济开发试验区内,也形成了另一个纺织化纤工业集中区。这里汇聚了新会德发服装、粤海珠江丝绸织染、明新织带等10多家以利用化纤原料为主的较大型纺织服装印染企业。
“到2010年,纺织化纤工业总产值要接近150亿元,年均增速不低于15%;纺织化纤产品在省内市场的占有率超过70%;建成国内一流的技术研发中心;培育2-3个中国著名品牌,6-8个广东省著名品牌等。”黄惠满告诉记者,这是新会在申报“中国化纤产业名城”的报告中,对3年后纺织化纤产业的展望和预估。在向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递交的产业报告中,新会纺织化纤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清晰明了:整合资源、科技先导,重点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各项化纤原料,优质化纤产能,推进纺织及服装高档化和系列化建设,把新会区建成国际先进的纺织化纤技术研发中心、现代纺织化纤生产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创新人才聚集和培育基地、纺织服装集散地。经过5年的培养,新会已成为国家级化纤产业集群,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和知名度居全国前列。
虽然新会化纤纺织产业领跑国内同行,但新会也清醒地认识到,纺织化纤产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制约的“瓶颈”因素,新会经贸局局长黄惠满说:一是化纤产业统一规划不够完善,全区出现化纤强、制衣快、织造慢的现象,呈现两头大、中间细的不平衡状态;二是高性能装饰用和产业用纤维产品发展缓慢,科研成果产业化、产品开发市场化能力差;三是纤维产品未能满足国内高仿真、多功能面料和产业应用领域的技术要求,需大量进口各类高档纤维和面料;四是纺织服装的大多数企业对产品环境标志认证重视不足,受到“绿色堡垒”的限制;五是品牌意识有待提高。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经过最近20多年来的长足发展,新会纺织化纤产业不仅培育了在国内外兼具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同时整个产业链条的配备也日臻完善,一批同类企业自发聚集,形成初具规模的纺织化纤产业集群。一个近百亿元规模的产业航母,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但又汇集了技术创新的传统产业,一个构筑了产业聚集和完整产业链的支柱产业,其在快速“航行”的过程中所勃发出的经济能量将不断被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