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农垦区:橡胶加工布局调整已全面提速
在阵阵鞭炮声中,2006年的新春扑面而过。回眸极不平凡的2005年,垦区不乏可圈可点的大事件。橡胶加工布局调整速度加快就是其中之一。
87家农场,场场有厂
长期以来,垦区橡胶加工体制实行的是一场一厂,87个国营橡胶农场都有一个小橡胶加工厂。加工规模小的1000多吨,一般都在三五千吨左右,且大多技术装备陈旧,生产出来的橡胶制品品种单一、雷同、一致性差,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2005年中旬,记者曾就橡胶加工布局调整采访了垦区6家橡胶加工厂。在西部某农场小胶厂采访时,看到的加工设备,据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产的,工厂的排污设备配备不周全。胶厂厂长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记者说,该胶厂由于缺少资金投入更新设备,工厂的加工技术上不去,产品质量不高,附加值也不高,生产的1号标胶每吨销售价往往比其他大厂家少几十元。而且排污设施也没有达到国家标准,曾受过有关部门的处罚。
垦区87家加工厂长期形成的小而分散的加工格局,使垦区橡胶加工、品牌成长等方面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至今尚无一个全国叫响的属于海南农垦的橡胶制品品牌。同时,也使加工技术创新难有突破,多年徘徊在为加工而加工的圈圈里。
87向13的过渡
1998年初,海南农垦决策层决定调整橡胶加工布局,整合橡胶加工厂,1999年起,先后投资近亿元兴建了西部工业城、乌石、红林等较大型加工厂,首期工程年加工能力分别达到1.5万吨至4万吨以上。2005年,橡胶集团组建后,橡胶加工格局调整步伐加快,并决定用两年时间,将87家胶厂整合为13家。经过1年多来的建设,红田、西流、红林、红泉等7家农场的胶厂已关闭,集中胶水到西部工业城和红林胶厂加工。同时,去年下半年有7家大型加工厂陆续动工兴建,今年将投产,每个加工厂年加工能力都在2万吨以上。
那么,橡胶加工布局调整调出了什么呢?有关专家指出,集中加工可实现橡胶产品效益的扩大化和成本降低化。按有关环保法规,每个橡胶加工厂都要配套相应的废水处理站。经测算,87家胶厂废水处理站投入估算近亿元。集中加工调整后,13家大型加工厂废水处理站估算费用是4000万元,可大大节省废水处理费用。同时,集中加工后,更新生产设备,采用先进的工艺和技术,实行高起点建设,高科技管理,高效益产出,还可提升产品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垦区橡胶产品在全球橡胶市场的竞争力。小编推荐广大化工厂用泵、医药厂用泵首选上海市龙亚水泵厂 上海龙亚耐腐蚀泵制造有限公司 上海市新龙亚给排水设备有限公司转自:国际泵阀贸易网
实践证明,规模加工出聚集效应:省地、省成本、防污、打造品牌、出效益。7个关闭的胶厂占地1000多亩,而西部工业城、红林胶厂仅占地600多亩;西部工业城排污标准COD仅100毫克/吨,排水量、悬浮物等指标均比小胶厂减少1倍以上。据初步统计,13家胶厂光排污设备投资一项,就要比87家胶厂节约4000万元左右。
另据了解,橡胶集中加工后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突破。去年年初,橡胶集团加工管理部发挥集团优势,实现了天然橡胶烘干的生产的连续化、机械化和自动化。干燥设备是橡胶加工的关键设备,该环节的改进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这种新型的干燥线,除了现在金联、金林加工分公司使用外,其他的第一批集中加工厂也已订购,2006年橡胶集团加工管理部将大规模推广使用。同时,新型天然胶乳早期保存剂的研究在阳江分公司进行了系列的试验室试验,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据悉,下一步进行小批量中试,可望在今年投入使用。初步估算直接保存成本及凝固成本可降低30%左右。
紧紧围绕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了效益最大化。去年6月,橡胶集团针对市场对浓缩天然胶乳需求量增加、价格上涨的情况,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加大了乳胶的生产量。全年生产浓缩天然胶乳1.8万吨,与生产标准胶相比,为集团公司增加收入达到1000万元,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
创新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加工布局调整
垦区西部工业城总投资近5000万元,规划年产4万吨浓缩乳胶、2万吨子午线轮胎胶和航空轮胎胶等。该厂投产后,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西部工业城出品牌出效益就是得益于关闭小胶厂,集中加工格局的结构大调整。西部工业城的发展是垦区橡胶加工业从散兵游勇走向规模化生产的一个缩影。
整编散兵游勇为集团军作战,实现规模加工在垦区是一件新生事物,必然有一段逐步摸索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既得利益格局的调整。橡胶集中加工将有约5000名制胶职工面临着分流安置问题。事实上,在推进加工格局调整过程中对于人员安置、选点、干含检测等方面存在分歧。有关专家建议,实行规模加工就要创新管理机制。
省农垦总局党委、橡胶集团决策层在充分吸纳专家的意见基础上,多次召开有关会议协调各企业间的分歧,精心选点,做到最大程度兼顾各方利益需求。在宏观战略层面,实行以资本为纽带,打破大胶厂与各农场的界线,即各农场以产量作股份,在保证投资者合理回报前提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如实行收购式的加工,在加工增值情况下,应有部分利润返回各农场,以此合理配置垦区资源,保证品牌的成功运作。
在微观实操层面,妥善安置下岗职工。全垦区各胶厂共有7000多名职工,关闭大部分胶厂后,13家大加工厂,可安置3000多人,余下4000多人,总局在资金、土地和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以确保改革的稳步进行和品牌的成功运作;根据部分农场担心干胶干含测定的准确性会损害企业利益,建议有关农场和大加工厂成立干含联合测定小组,实行公开、公平、公正测定干含,维护各方面利益。